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潮起還是潮退-談青年世代與政治的互動】


距離去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已經半年,青年世代自我意識的展現算是過了蜜月期,隨著社會上對青年參政的關注逐漸趨於常態,為了體制化這股力量,許多新興政黨也隨之產生。但,在因應社會規範所採取的制度內手段,是否會讓期許大破大立的人民散戶對既成的路線感到退卻?畢竟,政黨好像跟政治一樣,似乎不是那麼地平易近人。

有別於讓台灣政治板塊大幅移動的縣市長選舉,新興政黨的目標擺在明年初的立委選舉,同時因為不分區立委的高門檻,區域立委成了切入國會的首選。可以發現,縣市長這種打政治議題、個人魅力與政黨氣勢的選舉策略無法適用於地方,區域立委在議題上的研究以外,必須先在地方上與選民互動,創造出和選民之間的連結才能打破敲門磚,而這類守門人在地方上更是盤根錯節。對比於現任候選人,後進者在此種選舉制度下明顯處於弱勢,遑論新興政黨在資源上與舊有政黨上的落差。從這裡回推到青年世代的參政,除了北高兩市與其他直轄市的行政中心,我們可以推測其他區域的青年人口容易受到大都市的拉力與家鄉工作機會的推力,而產生人口外移的現象。特別是社經地位高,能夠移動的高階層份子,容易在社會上尋求機會而流動。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時,部分志工不是具有投票權,可能是在北部工作,又或者是覺得應該挺身而出的學生等,在當時那股民氣的影響下走入政治。而如今社會除了嗜血的媒體強加各式議題與太陽花運動外,沒有那樣的氣勢可以讓中間選民再次走出舒適圈。特別是具有特殊能力的志工團隊,如分析數據、公關、行銷、研究的支持者。正常政黨在選舉時必須自行建構的幕僚團隊,對比當時社會上對政治活動關心的人們主動投入,其績效在選戰的勝敗後有明顯的對比。因為看到那樣的機會,所以組織第三勢力的人們鼓起勇氣試圖改變社會,本應推著第三勢力的那陣風卻還在醞釀。

區域立委的選舉貌似地方首長的縮小版,但選後的經營則大異其趣,國會是政黨政治力量的展現,是政黨跟政黨角力的場所,是能人志士研究國家未來的體現,是代議士監督政府的權責之地。區域立委帶著地方上的希望進入國會,對全國人民負責,為國家出力。因此,青年世代的政治思維也應隨之成長,為了建構健康的國會,耕耘自己的原生土地,扶植自己理想的政治人物,相信他所相信的未來,確立自己的政治理念。把自己對政治的想像託付給自己認同的政黨,讓你身為行動者的行動得以升級,走入體制內的政治實踐才是青年世代意志的實質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