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潮起還是潮退-談青年世代與政治的互動】


距離去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已經半年,青年世代自我意識的展現算是過了蜜月期,隨著社會上對青年參政的關注逐漸趨於常態,為了體制化這股力量,許多新興政黨也隨之產生。但,在因應社會規範所採取的制度內手段,是否會讓期許大破大立的人民散戶對既成的路線感到退卻?畢竟,政黨好像跟政治一樣,似乎不是那麼地平易近人。

有別於讓台灣政治板塊大幅移動的縣市長選舉,新興政黨的目標擺在明年初的立委選舉,同時因為不分區立委的高門檻,區域立委成了切入國會的首選。可以發現,縣市長這種打政治議題、個人魅力與政黨氣勢的選舉策略無法適用於地方,區域立委在議題上的研究以外,必須先在地方上與選民互動,創造出和選民之間的連結才能打破敲門磚,而這類守門人在地方上更是盤根錯節。對比於現任候選人,後進者在此種選舉制度下明顯處於弱勢,遑論新興政黨在資源上與舊有政黨上的落差。從這裡回推到青年世代的參政,除了北高兩市與其他直轄市的行政中心,我們可以推測其他區域的青年人口容易受到大都市的拉力與家鄉工作機會的推力,而產生人口外移的現象。特別是社經地位高,能夠移動的高階層份子,容易在社會上尋求機會而流動。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時,部分志工不是具有投票權,可能是在北部工作,又或者是覺得應該挺身而出的學生等,在當時那股民氣的影響下走入政治。而如今社會除了嗜血的媒體強加各式議題與太陽花運動外,沒有那樣的氣勢可以讓中間選民再次走出舒適圈。特別是具有特殊能力的志工團隊,如分析數據、公關、行銷、研究的支持者。正常政黨在選舉時必須自行建構的幕僚團隊,對比當時社會上對政治活動關心的人們主動投入,其績效在選戰的勝敗後有明顯的對比。因為看到那樣的機會,所以組織第三勢力的人們鼓起勇氣試圖改變社會,本應推著第三勢力的那陣風卻還在醞釀。

區域立委的選舉貌似地方首長的縮小版,但選後的經營則大異其趣,國會是政黨政治力量的展現,是政黨跟政黨角力的場所,是能人志士研究國家未來的體現,是代議士監督政府的權責之地。區域立委帶著地方上的希望進入國會,對全國人民負責,為國家出力。因此,青年世代的政治思維也應隨之成長,為了建構健康的國會,耕耘自己的原生土地,扶植自己理想的政治人物,相信他所相信的未來,確立自己的政治理念。把自己對政治的想像託付給自己認同的政黨,讓你身為行動者的行動得以升級,走入體制內的政治實踐才是青年世代意志的實質改變。

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

【Still Alice/我想念我自己】-尋找存在的證據

「我們早已不再是原來的自己,誰還能認真的對待我們呢?」


今年Julianne Moore以「Still Alice/我想念我自己」拿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演技派演員的Julianne Moore過去早已兩度入圍最佳女主角與女配角,終於在這次成功拿到生涯首座奧斯卡獎。這裡題外話一下,最近看到Julianne Moore就會想到Kate Winslet,即刻想到飢餓遊戲跟分歧者,再來就會想到Meryl Streep跟記憶傳承者,這些演技派演員都去演一些奇怪的角色,這些Ya片味十足的題材都這麼吸引巨星嗎?

回到電影,身為哥倫比亞大學老師的Alice(Julianne Moore飾),年僅五十就因為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開始面臨人生巨大的轉折,故事的流動很快,除了醫生與家人外有出現名字的角色就是兒子的女朋友、系主任與幫傭了。如同片名想要告訴我們的,Alice是整部電影的主體,家人的功能帶出家屬的現實,也增添了故事的感性層面。


Alice在劇中有提到,比起阿茲海默症她寧願自己得的是癌症,至少有人會為妳別上紅絲帶或者遊行等,這點出了阿茲海默症實際上就是一個自己單打獨鬥的疾病。在沒有辦法儲存長期記憶的情況下,能夠相信及面對病魔的只有自己,無論病患家屬多麼努力的照顧患者,在Alice能夠理解的情況下只剩下自己。而不幸的是,當自己無法辨認出自己時,是誰在與病魔搏鬥?

在方格旗開始揮舞的那一刻起,Alice拾回自己所擅長的演講,透過自己的專業語言告訴人們自己的背景與狀況,在演講上她說到自己對自己的厭惡,卻也提到每天她都經歷過純粹的幸福與愉悅,這個病症對她不是煎熬,而是給了她再次認識自己、連結世界的機會,活在當下是她所能掌握的一切。兒時她母親提到蝴蝶在一個月的生命週期裡綻放出無限的光芒,留下璀璨的一面,Alice已經創造過屬於她的韶光,逐漸失去自我的過程裡,她也認知到唯有這樣才能守護Alice,


即便是在這樣的笑容下,阿茲海默終究還是把Alice擊倒,失去自我的她在小女兒的陪伴下還能說出的詞彙只剩下「愛」,Alice愛自己,愛自己自視甚高、愛自己的聰明、愛自己的工作,她愛自己能掌握自己的一切,雖然留下自殺的機會給自己,卻仍不敵阿茲海默的低喃。空有軀殼的她仍然是Alice,不過,也僅只於Alice。


最後分享原聲帶第五首Beach,上面的照片就是Alice獨自漫步在海灘上,象徵了獨立面對病魔的孤高、滄寂。另外第十四首片尾曲If I Had a Boat對於無法控制自己的阿茲海默患者真是格外諷刺,整張原聲帶節奏輕快,配合調性鬱悶的電影,創造出許多斷片,給觀眾重新組合理解的機會。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Pitch Perfect 2/歌喉讚2】

讓Anna Kendrick成為當紅炸子雞的「Pitch Perfect」推出續集,首周就拿下票房排行第一,在Imdb的分數目前7.2,爛番茄也有67%,已經算是叫好叫座的電影系列作品。前幾年Acapella當紅,電視影集「GLEE/歡樂合唱團」一連捧紅了男女主角成為電影咖,還舉辦大型演唱會,可惜後面幾季後繼無力,在男主角過世之後更是徹底走向收攤。歌喉讚像是趁勢而為,除了拉攏原本喜歡看歌唱電影的觀眾外,還吸引到了Ya片的觀眾,更在好評推波下讓續集應運而生。以大學歌唱比賽為背景的故事,不免有固定的套路,第二集要帶給觀眾多過第一集的新鮮感本來就難,能夠創造出佳績更顯得編導的厲害。


有別於第一集Beca出現拯救美麗女聲,慢慢拉攏團員,破除舊規矩,創造新觀念,在眾人不看好的情況下拿到全國錦標。本集開頭就帶出美麗女聲已經達到美國本土的事業高峰,成為Acapella界的一時之選,卻在Fat Amy的走光下,讓美麗女聲淪落為眾矢之的。唯一能參加的比賽就是四年一度的世界大賽,同時只要在這場大賽拿下冠軍,美麗女聲的錯誤就能一筆勾銷。姑且不論這些規章和世人眼光的諸多Bug,至少可以看出校園電影仍然有一定的軌跡可以遵循,只要不要走的太離譜依然可以順利完成,而除了競賽這件事以外,本集要傳達的訊息更多是「結束等於下一個起點」以及「不要害怕自己的恐懼」。

Beca和Fat Amy等人都是大四順利畢業,即將面對不一樣的未來,多數人都是充滿期待等著接受挑戰,而Chloe卻刻意延畢了三年。Beca在實習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時,發現到自己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不知道該如何是好而對自己感到失望;New Bella Emily則是發現自己所想像的美麗女聲跟現實有很大的落差,除了音樂以外居然還要練習類馬戲團的把戲,對自己母親的故事感到懷疑;Chloe在美麗女聲投入太多太多,以至於不知道出社會之後該做什麼,只能把頭鑽到沙中,把美麗女聲當做自己的人生。

幾年前還很漂亮,現在這樣則有點知性美

本片導演就是電影中的女評述Elizabeth Banks,去年有一部電影「Walk of Shame」突然覺得很神似片中的女丑角們,發生一堆正常情況下根本不會發生的事,讓整個人都陷入人生谷地,卻也意外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拿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喜劇片的節奏因此抓的非常恰如其分,一步步的鋪陳美麗女聲的隕落,又帶出重要角色的心境變化,利用前隊長Aubery的營地凝聚大家的默契,同時作為本片的轉折,做出本片最讓我驚訝的地方。

美麗女聲像是一個家,每一個Bella都是無法取代的姊妹,能夠互相扶持的事情不只是在學校的Acapella,而是整個人生。在最後的決賽上,喜歡創作的Emily和製作音樂的Beca用原創曲目競賽,象徵嶄新的人生開展,而一起合唱的Old Bellas則代表在這條路上能夠互相扶持的證明,Jessie J的歌Flashlight代表「勇敢面對恐懼,因為我身邊有妳」的概念,Emily和母親的合唱更是畫龍點睛。

雖然故事中有部分橋段像是過場般的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多了許多喜劇元素又可以用校園競賽收回,讓人折服。更有趣是笑點的設計,The Voice的甄選讓片尾的笑聲可以一路帶回家;配角們的自嘲比起第一集只有怪異的Lily來的更多,也多少立體了這些角色;脫口秀演員跟真實的歌手出現就是想笑,我說的是史奴比狗狗、Jimmy跟Key,完全好笑!

人肉背景的Old Bellas和現役Bellas的火花

本片我個人給予高過第一集的評價,主要是第一集公式化的劇情比較沒有什麼特殊爆點,看過一些美國節目會觀賞的更開心,值得推薦。

PS:飾演Emily的母親Katey Sagal本身除了演員外,還有發行專輯,是個真的會唱歌的母親。
PS2:我非常非常喜歡Jessie J,雖然有時候歌有點芭樂,但有一些歌都有帶出些社會意識,唱歌非常有實力,英國人,勇於作自己,推薦!

補上MV「Flashlight」

PS3:本片的原聲帶跟第一集一樣讓人難過,直接擷取電影片段雖然很有趣,但是聽起來真的不是很過癮,第一集就已經這樣,這次還是只能遺憾。
PS4:美劇Community中的Abed有在印度燒餅團中出現,著實像個跑龍套演員。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言花/魏如萱】

「我喜歡言花開花時的香味,很乾淨、很直接,像是早上起床眼睛張開,身體還來不及動就跑進去心裡的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字數和頁數都不是很多,裡頭的插畫有點奇怪,跳出的文字好像會動,穿插的影中人有點兒摸不著頭緒。這是讓人可以想像的魏如萱,看了書之後,似乎知道魏如萱其實不需要想像,而是真實的存在我的身邊。

整本書講了好多味道,喜歡跟討厭都有味道,但是討厭的味道並不會讓人討厭,只是當討厭味道飄出來的時候,無論怎樣我都會覺得討厭。許多真實的感受利用大量的譬喻和簡單的句子讓我知道原來「感覺」其實根本不是碰不到,只是它很輕又容易跑掉,還來不及感受它,導演就急急忙忙cue我身上的特技演員,表演生氣、表演接吻。

言之有花是一種可怕的植物,它被「勇敢」寄生了。長得有點古怪的花開的順序不是很固定,冬天也有可能會開花,跟花的心情有關跟天氣無關,它只聽自己的話。花謝了之後的果實長得也很像花,說真的我可能分不出來花跟果實外表有什麼差別,只是果實會發出聲音,會說出花內心裡的話,鵝黃色的花會生出想念的果實、藍色的花會生出難過的果實、有香味的花會生出喜歡的果實,好多花做成壓花藏在書裡面。我很喜歡這朵花。


我喜歡這一篇,賞花的時候我會配著音樂讀,多數是聽Ludovico Einaudi的The Time Lapse,還會聽Arcade Fire的HER,聽的時候我會知道我很好。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The Wedding Ringer/伴郎友沒友】

這幾年美國脫口秀與談話節目因為翻譯影片的盛行,加上對岸的網路媒體蓬勃發展以及MOD爆笑頻道,大家可以看到「週六夜現場」、「阿奇與阿皮」、「宅男行不行」等西方幽默把日常生活中很簡單的事情透過妙趣橫生的對話和誇張的肢體動作讓人們可以一窺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除了日常生活的不一樣,對生活態度像是生日、學習、親子關係、兩性相處,特別是今天要分享的電影主題「婚姻」,都有和東方人大異其趣的觀點。去除掉文化習慣的元素後,其實可以發現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特別因為自己身邊好多朋友開始邁入婚姻生活,更讓我有所感。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Stalker/跟蹤者】


CBS 2014的新劇Stalker/跟蹤者沒有受到電視台的青睞,短短一季就告終,我很喜歡這部影集,很可惜就這樣結束了,不過一季也有一季的好處,非常乾脆的推薦給大家後,也不會擔心有什麼懸念,比如說第二季完全崩壞之類的飲恨感。

這部影集主要講述(引用自維基百科):來自洛杉磯警署威脅管理組(Threat Management Unit)的警探Beth和Jack調查並處理「跟蹤案件」。「跟蹤案件」的受害人多為女性,一些不懷好意的跟蹤者很可能對她們劫財(搶劫案)劫色(性侵害案),甚至對她們造成人身傷害。在另一些案件中,跟蹤者可能刺探受害人的隱私,偷窺受害人的性行為,進行網絡騷擾,或者對受害人產生病態的迷戀。 在本劇中,Beth和Jack首先對「跟蹤案件」的威脅等級進行研判,然後對情況最有可能失控的案件做出快速反應。

跟蹤者這個題材就是因為社群網站的盛行較以往有更多變異的可能性,網路上無差別的分享可以輕易的讓有心人士定位、關注他人的一舉一動。近年來網路上也有許多影片提到交友模式的改變已經從面對面轉變成為螢幕對螢幕,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不再透過臉部表情及肢體語言溝通,這樣變異的交友方式或多或少讓精神上有缺陷的人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行動,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比過去產生更多不確定性。

但跟蹤者的題材不乏就是在精神層面上異於常人的犯罪者,採用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去接近其窺視對象;另外則是刻意的犯罪行為,可能是報復或者是加害不認識的人等等。素材容易受限於此,編劇要能夠維持一整季的懸疑性又要創造新意不免有些困難。但是以一個完整的一季(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有兩集),個人覺得故意性十足,還是值得一看,多數都是一集一個故事,不會讓人很吊胃口。

季初的預告

本劇推薦的點,第一就是女主角Maggie Q,過去只在電影上看見她跟許多巨星一起出演,戲份容易被稀釋,在好萊塢演員走入小螢幕的同時,Maggie Q也利用這個機會讓人看見她的演技,不是只靠華裔的身分就讓她在美國生存這麼久,這點劉玉玲主演的「Elementary」現在已經到了第三季,兩位女演員在美國都奠定自己的地位。除了女主角外,其他配角與每一集的cast據悉都是美劇中的熟面孔演員,看起來十分順眼。

再者,本劇的音樂是我最為推崇的原因,有別於大型製作的影集另外請編曲家譜寫完整的情境音樂,Stalker多數使用既成歌曲當做襯底,每一集都有數首歌曲在適當的時候進入,多數在犯人被逮捕或受害者情境的鋪陳時,這些音樂有的是流行歌曲有的是獨立音樂,配合劇情的歌曲讓人更為投入。下面分享幾首歌曲給大家。




再分享下去,整篇都會是音樂了,目前18集總共出現了約50首歌曲,老實說沒有不好聽的,底下網站分享給想認識Stalker選曲的人。http://www.tunefind.com/show/stalker/season-1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