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日常對話/Small Talk】-說愛、聽愛、感受愛


有個朋友總愛說我不像社會系畢業的,滿口政治不正確的話語,只有在打字出來的時候才有一點過去遺留的氣息。承認自己在求學時充滿小聰明,自以為抓到幾個語彙就可以在考試的時候安全下庄,但老師每每都看出我的文字間厚度不夠,所以幾個必修總是低空飛過。這種吊不了書袋來談性別議題的文,先請大家多多見諒。

大約是一個多月前,在募資平台上看到日常對話的院線上映計畫,看了預告後,腦中補了好多畫面。幾個版本不外乎是透過大量對話來鋪陳出這家人的情感交織,心想記錄下來的故事應該有某種道德的崇高地位,可能是站在思想的前端,試圖引領或改變大家對於同志母親的看法。剛好對應到時事,黃惠偵導演也發表對於婚姻平權的看法,直到看了正片後才知道,阿,原來這真的只是單純的「日常對話」。




看完電影那天,有人在臉書動態留言好看嗎?我回道說要打開五感去看,有別於一般紀錄片,日常對話裡許多對話都是導演黃惠偵提問,然後受訪者回答。或許是受訪者跟記錄者之間的距離,整體對話量偏少,多數時間要佐以導演的旁白。這樣的現象在導演母親受訪時更為顯著,影片之初旁白就提到母親似乎在外頭比在家裡開心,跟她的女朋友們比跟她們相處更自在。隨著電影時程的推移、影片的剪接,導演母親越到後頭感覺越是噤口,而情感卻疊越高,直到最後在餐桌上那滴滑落的淚水。母女之間不需要多餘的言語,就能感受到對方想要表達的一切,直到那時我才能理解,我們跟家人間的日常對話,不也是透過許多枝微末節的小事去表示想法。而對於導演最重要的提問,真的需要母親的解釋才能回答嗎?

鄭秉泓的影評節錄了電影裡頭的一些對話、橋段,把母女間的情感流動,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感敘述的好生貼切,可以給觀影者許多不一樣的見解,真心推薦他的影評。此外,還推薦看導演在BIOS Monthly上頭的訪談,有許多自述的細節,讓人更能感受到作品的溫度。


最後,海報與許多宣傳品上,導演與母親都是背靠著背,其實在電影裡最後一幕的餐桌訪談上,她們隔著約莫四尺長的餐桌,但是心則是緊密的依偎著。

日常對話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malltalkfeaturedo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