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花博與地方經濟/陽論】-觀光發展、共享經濟、新創與既有


后里、豐原、外埔即將在從去年到今年舉辦了世界花卉博覽會,這個A2/B1等級的國際園藝活動,經過前次台北花博的操作,至胡志強任內對花博的定義,然後再到前任市長林佳龍定調「聽見花開的聲音」。花卉博覽會看起來是個串連展演的三個城鎮,讓整個山線再次蓬勃的契機,而事實呢?---去年花博開始前本來想來好好討論這個議題,但被惰性牽著鼻子走瞎,一直到了今天發生了一件事,催生了我繼續寫的動力。



我有一個空間提供場地出租、青年旅社、民宿等服務,因為土地使用分區的緣故,在規劃的時候開始去了解一間民宿,有什麼法規上的限制,在后里的現況等等。因為家中從事室內設計,故最基本的從裝修材料、消防設備下去著手設計規劃,而後才開始準備紙本資料,一看到才發現土地使用分區的規定。就是從這裡開始,我對政府在非大型旅宿業的不友善,感到非常憤怒。

民宿法的規定由旅館業者制定早已不是新聞,當年為提倡農村的多元使用如今的可能性已今非昔比,但那制式的條例卻遲遲不與時俱進,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單論土地使用分區這個癥結點,今天民宿法規定都市計畫區內不可以設定民宿,后里的都市計畫區在民國六十七年時規劃,數年前提出總檢討,但並未多加修改。在那個年代把后里較為方便的地區都囊括其中,如果要簡單形容,就是現在看到公車站牌多、食衣住行便利、人口相對密集、交通較為便利的地方就是都市計畫區。這個概念就是相對於農村比較而出,政府認為在都市計畫區內就是要有大資本建設旅館,而民宿就把它丟到農村去。

時至今日,有多少鄉鎮的都市計畫區,變成你我所想像那繁榮的樣貌,足以撐起一間大資本進駐的旅館呢?去年各縣市首長和交通部或者自辦的旅遊補助,打著以深度旅遊為名,廣邀國人在國內進行各式探訪,尋找、體驗、了解台灣各地的美。讓我們檢視這一切,這個政策發現國人喜好單日旅遊,為了創造過夜性消費,而提供住宿的補助。這點從前幾年花毯節的經濟分析也可以得知,若無過夜,則國人的旅遊成本幾乎都是花在交通上,無法有更橫向的產值得以創造。

就以后里為例,在制定的都市計畫區外要開設旅宿,在民生問題上要如何解決?深度旅遊目的是讓遊客可以更加了解土地樣貌,如果今天旅客在居住偏遠農村,是要如何透過大眾運輸抵達住宿處、又要如何自理飲食需求?后里與許多城鎮一樣,沒有都市的人流量,商業行為會群聚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處。試問一個外地的遊客,甚至外國旅客想到后里做深度旅遊,會找一間在偏遠農村,交通、飲食不便的民宿居住,然後花上十天半個月說「這裡真的太棒了」,不會,他連發現這間民宿的機會都沒有。把民宿限制在都市計畫區外,本身就是一個排斥深度旅遊、青年壯遊,對喜好搭乘大眾運輸,沒有交通工具的旅客具有強大推力的設定。

回到花博前,歸巢協會和洪委員服務處一同在后里辦理了旅宿業者面對花博的說明會,邀請了Airbnb、Bookimg.com、市府相關局處人員來討論地方觀光可能與旅宿業者的因應,那時候的影像還歷歷在目。過了這麼久,我試圖歸納出我的想法,在地方觀光的串連、旅宿業的陳腐條文上去表達一些意見。現在社會講求多工,這非常直接的影響了個人能力的量化與既有產業所受到的挑戰。

我想表達的是,現在社會名詞解釋或者概念不再只是一條線,從問題到解方。在幾次和社區、旅客和在地業者的對話中可以發現,地方創生可以揉合「社區營造、青年返鄉、深度文化、青銀共創」等等各種可能性的結合。這絕非不是單一政策、法條可以一蹴可幾,絕對是需要許多人不斷嘗試下才有可能前進一點點。

我認為從個人心態到公司行號,從地方官員到中央政府,都應該抱持開放的心態,適當的換位思考盡可能的通盤了解全貌,去知曉事情的前因後果,讓想法可以在官僚體系下去活絡,不要流於制度化的應對,拉長反應時間,積極處理人際關係,宏觀解釋事物可能性,讓政府與人民站在一起才是長久之計。

PS:本來想再講花博與地方觀光的實質影響,有人留言想看再說好了。

續篇:https://kuohanyang.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_18.html

圖片來自去年泰安小旅行裡的講唱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