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我們的那時此刻/The Moment】-未來我不想缺席


常有人在求婚的時候說「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但你的未來我奉陪到底。」這句話用在這部長113分鐘的紀錄片,我想再也適切不過。這幾年和許多朋友聊到關於社會的議題,很多時候會回到到底你眼中的台灣與現實的台灣,兩者的衝突是如何又如何。很明顯的台灣社會現在處於一個很多存疑的狀態,大家都急著尋求解方,在這樣衝突的狀況下容易出現沒有遠見的決定,在過去這八年我相信大家看到了很多實例。套個近日流行的話題,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電影又是如何呢?這個被稱為第八藝術的神奇螢幕,那些人們稱之為經典的作品,無不反應著當時的社會狀況,或許你會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如何反應社會?這部紀錄片中的詮釋非常到位,小情小愛的電影賣座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精神寄託,以此類推到愛國政令宣導片也是如此。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現在認為是荒誕無稽的故事,著實是當時人們所需要的養分,電影產業也藉此創造出明星、精進出技術等。



這些過去我們雖然沒有參與過,但是經由聽閱後,我們多少可以理解當時的社會情勢,甚至進而認同這些作品存在的地位與必要性。但是,隨著時代的演變,特別是在解嚴前後,社會的張力被政治拉扯到最大,伴隨產生的許多作品再再顯示出人民的無力。到了這裡,我總算理解電影所描繪出的不只是畫面,而是隱含著一定的使命。電影工作者利用各種專業技術,把導演試圖表達出的意涵,透過影像讓觀眾感受到社會的脈動,電影就像是土地與人的那種感覺,是我們腳下這片島嶼和我們對話的工具。


就是因為這樣的力量,我們在觀賞電影作品的時候,會開始有所疑問,到底這個社會是怎麼了?它是經由什麼形塑而成的?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這時候會在哪裡?前段所提到台灣社會面臨的矛盾,在金馬獎開辦51年後有了根本性的挑戰,台灣人開始認真理解自己來自何方,在尋找自己歷史文化的脈絡上可以接受台灣原生種的概念,不再把傳統大中國思想認為是我們的原初,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改變。這象徵了,我們必須要為這塊土地負責,中國不是台灣在未來的出口,唯有好好的在這塊島嶼上生活著才是根本的作為。


就連改革開放都已經不再是政治口號,這個國家不公不義的事依然層出不窮的發生著,明明我們都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為什麼會人不被這個政府照顧到呢?「搭錯車」的拆房依然存在,政黨輪替後「不能沒有你」親屬養育還是被踢皮球,我們應該認知到,國家機器並不是會自動解決社會議題。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回過頭看「女朋友。男朋友」學生上中正廟抗議,那幅畫面似乎絕美,當時真正上台講演的人們,現在又在哪裡做著什麼事呢?電影就是這麼神奇,留下了那些枝微末節給觀眾去找尋。更不要說講到「戀戀風塵」就會想到九份,聽到「魯冰花」就會跟著和這樣單純的意念了。


認真的說,在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大概我流了三四次淚吧,天橋上陳文彬大喊「社會不公平」的時候,眼淚根本是噴的。不斷疑問著,我們自詡已開發國家,三不五時嘲笑中國人的各式奇聞,整天讀41J的詭異新聞,但是不對的事情怎麼會一直在發生?到底有誰偷偷的把生活四周給上妝,讓我看不見那不美好?原來,那很有可能就是我。這部紀錄片把我們跟台灣連結在一起,無論你從何時加入電影這個世界,都能在其中找尋自己的座位,拿張板凳坐下吧。


電影官方網站:http://yahoo-2016themoment.tumblr.com/
電影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moment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