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紙牌屋(House of Cards)第四季在台灣並沒有同步推出,幸好夜魔俠(Daredevil)第二季能順利同步上架。這部漫威(Marvel)在網飛(Netflix)推出的首部作品,第一季即獲得高度評價,這也替之後的潔西卡瓊斯(Jessica Jones)、Luke Cage推出或尚未推出的作品,提前打響小螢幕另外一條路線之戰。有別於在有線頻道上推出的神盾局特工、卡特探員或者是另一家綠箭俠、閃電俠等,在Netflix上這種一次推出全部集數的操作手法,無需在每一集尾聲埋下伏筆吸引觀眾下週同一時間出現在電視機面前,而是可以完整的陳述出每一集想要告訴觀眾的故事到底是什麼?恰巧這一週在台北發生了社會案件,再度讓「廢死」議題浮上檯面,這讓我間接的想分享在夜魔俠第二季前面四集,制裁者出現時和夜魔俠在屋頂上的那段對話,以及到季終時,一樣在屋頂上的橋段。
在這裡先請大家自己點開維基看夜魔俠與制裁者的生平,簡單理解可以知道兩者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對於壞人的處置,夜魔俠的資料沒有提到在影集中,他抓到壞人是交給警察去處理的,而非自行判定罪犯的生死,在第二季中也有把重點擺在警察的執法形象受到治安維護者們的出現,影響社會大眾的檢視。到底刑罰的量化可否對應到犯罪的大小?再者,殺人、強盜、詐騙等罪行,又是立於何種基準點來裁罰?而這些問題對應到檢方求處的刑罰,十年、二十年、無期徒刑,這類可以透過時間準確比較的刑罰倒還好,但是當這些判決和「死刑」這件事做一個比較的同時呢?
我詞窮了,想點明這兩個人對於正義有不同的作為是否取決於看到人性的哪一面而定?對制裁者而言,只要罪犯有過罪行(他殲滅都是幫派份子),一律殺無赦。但是如果在幫派中,並不是擔任要角、劊子手,影集中有打掃阿伯,每一個人都必須受死?反之,夜魔俠把量行交給法院,相信犯罪者服刑後回到社會,有可能回饋社會,所以罪犯不可以死?無論哪一個角度出發,我認為立場都相當薄弱,而是否犯罪判刑這件事本身就是需要受到從不同角度的公評呢?其實我只是想提出這樣的疑問。
我覺得判罰這件事既主觀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現在可能看到重大刑案想要兇手伏法,國中看那時的壞小孩(這名詞也非常主觀定義),覺得長大一定沒救,巴不得他無照駕駛自殺。更甚,玩遊戲、選舉,任何活動站在自己對立面的人,情緒上來多希望有本死亡筆記本在自己手裡。這是個很難解答的問題,卻是個可以帶出更多問題的好問題。
接近季末時,夜魔俠一度想要走往制裁者的路線,是否恰巧呼應「懲罰」這件事是受到許多變數影響,可能也是種變動的狀態。而其中「有無能力」對加害者判罰,更是伴隨各式權力結構、社會階級產生出更多不平等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