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Rain Man/雨人】


1988年底於美國上映,世界其他地方則是1989年3月,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奧斯卡才有這樣的安排?看到這張海報就知道是什麼經典之作了,就是當年入圍八項奧斯卡,拿到最佳導演、影片、男主角與原創劇本的雨人。

今天在MOD上看到的時候已經播了二十分鐘左右,想到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索性從MOTOGP轉棚過來。過去只要提到以自閉、天才題材的電影,大家直覺就會想到雨人、美麗境界、阿甘正傳,近年來則有更多不同文化為體裁的世界電影碰觸到這個議題,講述這些有社交障礙的人們所面臨到的問題。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所飾演的Raymond(意即其弟弟所稱的Rain Man)是個自閉症患者(無貶意),小時候在和弟弟相處的時候因為一些誤會,讓大人們以為Raymond要傷害Charlie(Tom Cruise飾演)。就因為這樣,Charlie直到父親過世時,回家得知父親遺產都要留給這個自以為素未謀面的哥哥時,試圖綁架換取金錢來拯救他自己的公司。在從辛辛那提穿越到洛杉磯的公路旅行上,Charlie發現Raymond這個哥哥不只是跟他有血緣關係,他們之間是有感覺的,是那種親人可以互相扶持的體驗。

故事不算是快樂大結局,最終Charlie沒有拿到哥哥的監護權,Raymond必須回去給他的主治醫師照顧,但至少14天、336小時、20,160分鐘、1,209,600秒後,他們就可以見面了。

這張照片在電影出現的時候我只注意兩個人的褲子貼身的程度也差太多了!

Tom Cruise這段時間應該是轉型的時候,隔年作品「七月四日誕生」讓阿湯哥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當然現在要看到阿湯哥入圍恐怕要等他像米高基頓那個年紀了,不然萬年陪榜這個缺,李奧那多已經搶先坐在上面不知什麼時候才會下來。在劇中飾演個自顧自的雅痞,可是因為我沒有看到前面二十分鐘,實在也不知道他自私的程度是什麼樣,從他跟Raymond的對話中能看出,他是個希望全世界都照他期望的方向前進的種人,在生意失敗的時候才有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自己,理解他人。當他明白這點的時候,哥哥卻不得不和自己分開,但是經過這段旅程後,他懂得去付出、去關心他所關心的哥哥。

本片的配樂也有入圍奧斯卡,由配樂大師Hans Zimmer擔綱,說來奇怪,在Rain Man的工作名單上可以看到Hans Zimmer,但是我在Hans Zimmer卻找不到Rain Man。就跟我在這下面這張海報上的疑問一樣,到底Dustin跟Tom是走在樹下還是藍天下?


最後附上這首在公路上的背景音樂,這個旋律聽起來分外耳熟,但我卻一時想不起來,如果有人聽出來歡迎分享給我。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你出生那天,就是我的父親節/Father's Day/巴茲.畢辛格】

書從博客來買的,借個圖應該無妨吧

這本書的作者,巴茲畢辛格是個暢銷作家,曾拿過普立茲獎,其著作「勝利之光」更被翻拍成電視、電影,簡單說就是一個文壇上的成功人士。對了,那本LeBron James的自傳也是由他操刀。在現實生活中他的雙胞胎兒子,蓋瑞與柴克出生的那天起,就改變了巴茲的一生,而直到巴茲和柴克踏上橫越美國的旅途後,巴茲才知道柴克的到來是他生命中最確實美好的一件事。

蓋瑞和柴克出生時相差三分鐘,而這三分鐘的氧氣量足以讓柴克身上的某些機能失去與正常人無異的效果,但上天剝奪了一部分的柴克,卻也給了他過目不忘的能力(特別是人與地圖)。巴茲與柴克的母親就是因為這樣的狀況下提前夭折,也因為這樣,巴茲在不是天天與柴克相處的情形中,這趟橫越美國的旅程是巴茲想要彌補,讓父子倆的感情能夠昇華到一般人的地步,旅程中發生的很多事慢慢的讓巴茲了解到,柴克給巴茲的或許比巴茲提供給柴克的多更多,而原來父子的感情是如此的美好。

巴茲在這本書裡誠實的披露自己害怕面對異於常人的柴克,他做出了在他能力允許下可以給柴克最好的照顧,但從未真實的接受柴克就是他孩子的事實。送他去特教學校、幫他找工作、睡前跟他的嬉鬧都是他認為他應該這麼做,為了保持跟柴克間的那份聯繫。在旅程中巴茲才發現,其實柴克早已不是那個需要插著呼吸管的小嬰兒,而這個社會除了他以外,並沒有人把他當做非正常人來看待,柴克用自己的方式在這個社會生存著,他不需要來自爸爸的同情,也不需要爸爸的歉意。柴克就是柴克,一個成年人努力的在這活著。

正常與不正常是個大哉問,完全依靠社會上多數者為何方而決定著,同情與偏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沒有人可以透過他人去詮釋自我,同時也沒有人有權力去決定他人,消弭歧見就是巴別塔倒下後,全人類必須去面對的課題。勇敢的承認他人同時也是認清自我。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入圍本屆奧斯卡九項大獎,拿到技術層面的最佳妝髮、服裝造型、佈景設計以及最佳原聲帶四個獎項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去年上半年口碑極佳的電影之一。去年四月上映的時候碰到去年的獎季作品,如果偏好看非商業片的朋友,在去年四月應該看的很開心。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從一個作家開始回憶起,當他年輕時在因為文青自以為的病而到歐洲進行尋訪自我的旅程時,偶然和布達佩斯大飯店這個曾經紅極一時,適合年老、富裕、金髮女性度假勝地的老闆一起共度晚餐,在晚餐的同時,聽著這位過時的富翁娓娓道來,那個屬於教導他如何當好門房的導師Mr.Gustave所執著的時代,屬於這位老人與他的妻子真正的時代。

本片劃過四個時代,而布達佩斯大飯店以意象的形式貫穿了這四個時代。1930年代,布達佩斯大飯店人聲鼎沸,許多顧客都衝著由雷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有鼻子佛地魔)所飾演的飯店總管Gustave而來,他知曉每個顧客的喜好,特別是他的特別服務把許多老名媛吃的死死的。而新來的門房小弟Tony Revolori所飾演的Zero,以孓然一身的姿態來到飯店裡,跟著Gustave學習如何當一個好門房。

而讓他們身分有所轉變的機會就發生在一個老貴婦(Tilda Swinton/壞壞加百列)遭人下毒猝死後開始展開,貴婦的孩子(Adrien Brody/鋼琴師與他的情人)與殺手(Willem Dafoe/綠魔鬼一代)對Gustave和擁有證據的人們展開追殺,一路誤打誤撞下,最後在警察(Edward Norton/過氣大頭症巨星)和新飯店總管(Owen Wilson/從博物館跑出來)的見證下,總算洗刷清白得到鉅額財富。

 扮老的邪惡加百列
 抓鬼專家
大頭症好萊塢巨星(ex浩克)
贖罪的壞妹妹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部層層相扣的喜劇,步調快速、畫面優美、音樂動聽,最重要是演員陣容堅強,能夠請到這麼多名氣演員當然是因為導演的才氣縱橫,韋斯安德森(Wes Anderson)以獨特的構圖與美學在好萊塢中佔有一席之地,使用其固定的班底讓每部電影都像是藝術品般的精緻。雖然我這麼說,但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卻是我認識他的第一部電影。又要汗顏啦@@

整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帶有一股懷念舊時代的美好,隨著時代的進遷不得不放下堅持的同時,只能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保存那回憶。Gustave用自己的佈道和對職員、顧客的掌控保存自己對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榮譽與想像;Zero留下布達佩斯大飯店為了留下與Agatha的美好回憶;老Author房間未完成的粉色油漆或許是要留下對當年尋找自我的韶光片影;最後旅人到Author碑前看著粉紅色書皮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則是試圖追尋她所未經歷過的燦爛年代。布達佩斯大飯店那意象變成甜點、油漆、書本在電影中遊走,而那意象是反戰、浪漫、自我的象徵。在時代狂奔的同時,維持對自己的愛戀是多麼不易。

 化身蛋糕盒的浪漫
上下的纜車,起伏的人生
PS:由Alexandre Desplat所編寫的配樂,我個人覺得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模仿遊戲更為出色,主旋律扣著各式變奏,像是機器一樣的帶出故事。而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則是曲目豐富,每首的韻味都很夠,聽起來像是個人生故事大合輯,是我比較不偏好的類型,純粹個人觀感。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有問題的餐廳/問題のあるレストラン】



冬季檔結束了,今年我追了四部劇,其中最有愛的OO妻最有可能棄追,錢的戰爭跟無間雙龍以及今天要推薦之「有問題的餐廳」三部則必定完食。有問題的餐廳的編劇是阪元裕二。對於阪元裕二我曾經看過的作品不多,只有愛在聖誕節、西遊記及太陽與海的教室,三部作品的風格迥異,但問題意識卻越來越明顯。近年來阪元裕二的作品多帶有一點對社會現象的解釋,像是最棒的離婚、我的超人媽媽都可以看到在描寫現今日本所遇到的狀況。而有問題的餐廳則很清楚的敘述出女性在職場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同時利用高學歷、失婚、失親、失意、外表、性向這些切入點強化兩性在就業市場上除因刻板印象造成的歧視外,非工作技能的因素讓鴻溝更深,在劇中真木陽子所飾演的積極領導者則陪伴這些朋友一一渡過難關,但是,如果真的是這麼硬的戲劇,我就推山崎豐子的所有改編作品就好啦,有問題的餐廳絕對不只這麼簡單。


故事在說(參考wiki):由女性經營的餐廳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前OL田中玉子(真木陽子)原在餐飲業集團工作,但歷經和男友分手、替遭職場霸凌的友人出氣而鬧進警局等事件,田中憤而辭職,並決心自己經營餐廳。田中帶領餐廳其他擁有各自不同問題的女性成員,共同對抗舊東家經營的敵對店家。

這部片的台詞量很多,尤其在前半段真木陽子收服六顆神奇寶貝球的時候,透過大量走鐘的台詞塑造出角色的個性,讓後面每個人都成bistro fou為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時,完全不用擔心角色比重的困擾。這樣一來演員們的台詞必須不針對單一主題去加以討論,比方說講到離婚這件事,不是每個人都在追問為什麼離婚?要怎麼做才能拿到扶養權?編劇和導演持續讓演員岔題,每個角色都在敘述其他人的問題時丟入自己當下所在意的事。一來讓個人問題不會搶過戲劇主軸,但又可以讓觀眾知道A的問題時,同時想到B和C自己也有自己的問題要去面對,以及她們的角色特性又是如何。穿插其中的無釐頭台詞考驗著編劇的功力,同時也可以展現出導演在角色建立上的技巧。這點在ep3、ep4、ep6裡令我折服,多少也可以看出導演間的敘事特性。

角色選的適得其所,我覺得這些角色每一個都選的非常好,非常可以代表出她們各自面對的問題。如果硬要說的話,我覺得東出昌大的角色可以換一個較成熟的人來飾演,不然感覺東出昌大比真木陽子小很多歲@@此外,主題曲選的真是太棒了,卡莉怪妞在最後一集還來表演了一下杯子舞,完完全全就是女性的天下阿!問題女孩根本就是替有問題的廚房量身打造。



最後大推薦的點是鄉村風的環境看了就是很舒服,出餐的櫃檯,唯一可以遮風擋雨的吧台區,還有無數的小飾品喚起了室內裝修魂以及最重要的少女心。


 靠這張旗子尋找夥伴
 很棒的吧台


能夠看日劇同時學習到自己工作上的東西最讓我開心了,對於很多人來說還可以喜歡她們的餐點,使用的道具等等,都是改變自己生活型態的好機會。
最後送上兩隻貓,結束這回合。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極光之愛/屏風特攻】



前天到萬代福看了改編自2002年屏風表演班李國修先生作品「北極之光」的純愛電影「極光之愛」,故事敘述由季芹和楊丞琳飾演的母女在面對愛情時所遇到的困難,母親面對難以釋懷的「初戀」,透過書寫來忘記那段感情,孰不知24年下來,增添的只有思念;女兒看到母親透過各種方式釋放出對過去的依戀,導致自己無法相信愛情,而契約愛情綁住的只有自己。

原作北極之光最近一次演出是2009年,很可惜當時沒有進場,從網路上看到北極之光的劇情更複雜,講述三代之間的愛情傳奇,想必在舞台劇那種充滿互動張力的演出,更能感受到導演想要傳達的思念之意。而極光之愛身為改編作品想要帶給人那種思念的力道,我認為是相當足夠的。從小在劇場長大的導演(腦補),李國修之子李思源是第一次執導電影作品,帶了許多劇場的概念在這部電影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北川跟曉鳳在操場看臺上說要分手的那一幕,兩個人一個在上、一個在下,背景音樂是喜宴的鞭炮聲,兩人面左面右大聲吶喊,就像在舞台上,傳達出的不是聲音而是感情。

舞台劇的影子內化在這部電影裡,幕與幕之間有著導演刻意的留白,演員們在那些留白中用自己的表情在演戲,對比成舞台劇就像是燈滅時場務人員在移動道具發出的細碎聲音,是用來回味上一幕的私密時間。美中不足的有時感情切換的太快,感情宣洩的太多,還沒傳到我的心中就先撞上消波塊,稍嫌可惜。



這次的原聲帶是相信音樂發行,所以也有五月天與五月天的朋友在專輯中發聲,主題曲是黃國倫演唱的直到世界都哭泣。就是一首單純的情歌,有點芭樂、歌詞簡單、引經據典,很淺白的讓人感受到這就是個悲劇。2002年北極之光也有主題曲,由萬芳演唱的同名主題曲,沒有過多配器,簡單的吉他聲帶出萬芳富有感情的歌聲,同時萬芳也出演北極之光的女主角,她獨特的聲線在舞台劇上真是格外好聽。




這齣劇要告訴人們的就是思念,這就很有意境了,倘若你跟自己的伴侶是十分相愛,兩人之間沒有任何對過去的遺憾,每天都可以互相依偎的情況下,這麼值得體會的情緒就很可以能沒機會嘗試。而事實又似乎不是這樣,好像無論再怎麼不會後悔,甚至對愛情絕望的人都有可以有一小畝的空間留給思念這個原罪。最愛的人與最珍惜的情總是在失去後才能有幸認識他們。

我很喜歡劇中出現的小妹,那是種很純粹的愛戀,把看到對方那心中的悸動具現成一個可愛的擬人玩偶。跟隨著這條線,可以發現除了艾莉莎以外的角色都是始終如一的感情觀,死心塌地的COCO、隨侍在側的小開、永遠懷念的曉鳳、蓄意劈腿的YOLO,每個人的愛都用屬於他們的方式在延續著。如同小妹右手舉到眉梢,四處張望的樣子讓我心不停的抽痛,小妹手舉著,我也愛著。


這部國片看的很舒服,電影中沒有出現不知打哪兒來,講話莫名捲舌的外國人;沒有出現過多的置入性行銷。只看見舞台劇的韻味像血管與骨頭悄悄的支撐起了這部電影,默默的看見跑字幕時的李國修先生下台後留給世人,屬於屏風的風骨。你也有你自己想看見的極光嗎?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The Imitation Game/模仿遊戲】



入圍今年奧斯卡八項大獎,拿下最佳改編劇本的「模仿遊戲」於奧斯卡頒獎後在台灣掀起一波票房熱潮,衝著入圍這麼多獎,又有Benedict Cumberbatch和Keira Knightley這樣具有實力的演員以及可惡的泰溫藍尼斯特Charles Dance在劇中持續討人厭,趁著週末好好欣賞這部電影。

閱讀時歡迎配合使用OST

故事敘述Alan Turing在二次大戰期間,為了奉獻一己之力向英軍司令應徵解密納粹密碼機Enigma的工作。Turing初次到布萊切利園就表現出自視甚高的態度,覺得其他人都比自己笨;不認為自己是天才,但卻自詡與愛因斯坦、牛頓同等聰明,這樣古怪性格的人擔任起了解密小組的負責大任。密碼機的排列組合超過數十億,一發現靠人力無法解碼的Turing立刻起了用機器破解機器的點子,他稱之為克里斯多福的機器公認為現今電腦的前身。

既然是改編劇本對於史實就不用太過深究,在布萊切利園中,和Turing一同工作的夥伴對於整天研發機器,不利用自己的解碼能力導致戰火持續蔓延感到不以為然,甚至覺得花十萬英鎊在那台機器上太過無謂,巴不得圖靈早日離開。直到Turing親自應徵的解碼員Joan到來,和Turing意外契合的Joan旁敲側擊讓Turing總算和大夥成為真正的工作夥伴,又在誤打誤撞下發現德軍的密碼員在編碼時的習慣,因此找出破解Enigma的關鍵方法。破解密碼後,聯軍成功讓戰事得以提前結束,這樣一個無線電工廠也必須船過水無痕的消失,回到現實社會的Turing在一次入室搶劫中被世人得知自己的真實性向,受到當時的法律規範選擇了化學閹割,判罰一年後自己結束了自己年僅41歲的璀璨人生。

在電影中不時穿插年少的Turing、二戰期間的Turing與現在的Turing,交織的時間軸深化了我們對Turing的想像與認同。社會對待不平凡的人是如此的不友善,無論是同性戀或者是女性勞動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無非受到多數人的排擠。以上帝為名的宗教國家利用法律排除這些和大多數人有不同"性傾向",用各種不人性的手段想要強迫這些人走向多數人的懷抱。女性勞動力在父權社會裡被限制工作類別,工作能力強如男人的Joan為了父母的眼光必須和其他女性一同從事秘書工作。這樣的劇本走向多少可以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編劇Graham Moore說的得獎感言上窺知一二。



無論Graham Moore小時候是因為何種原因讓他覺得與眾不同,甚至讓他試圖了斷自己,至少在這一刻,他勇敢的告訴全世界,繼續讓自己保持那份與眾不同,等到站上舞台的那刻,再傳頌下去。因為不了解,所以我們會怕,怕自己猜不到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是怎麼想的?但,是誰能定義「不一樣」呢?

Turing、Joan和你我有什麼差異?

模仿遊戲的配樂是法國配樂家Alexandre Desplat,自2007年以來,他幾乎年年有作品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李安的色戒配樂就是由他操刀。說來汗顏,在模仿遊戲之前,其實我對他的音樂沒有什麼印象,但是他的作品那麼多,舉凡哈利波特、亞果出任務、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大尋寶家、永生樹、王者之聲,宣戰時刻、哥吉拉等,今年更以「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現在開始認識還不遲阿。

在這裡推薦原聲帶第一首,The Imitation Game就是電影中的主旋律,音樂一下就像是那台譯碼機上的轉盤,試圖找到正確的字母而後的旋律像是Turing在思考如何讓機器的運算加快,持續不斷的主旋律如同時間一樣逼迫著Turing前進。第一首要配合最後一首Alan Turing's Legacy一起聆聽,最後層層漸強的音符彷彿化身Turing的意志,成為一種象徵。還有第十首Alone with Numbers,正因為與眾不同所以更顯得孤獨,唯有全心投入在自己的信仰裡才能得到救贖,而數字就是Turing唯一的出路。其他的曲目跟故事都很好聯結,就留給大家去自由想像。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judge(日)/菜鳥評審員】

在MOD電影199裡出現這部諷刺愛情喜劇「菜鳥評審員」真的是太讓人開心,看預告片就快笑死我,再加上堅強的演出陣容,真的不看不可以。

故事簡介完全參考維基百科如下:任職於廣告公司的太田喜一郎(妻夫木聰飾),雖然有吃這行飯的天分,但做起事來總是很兩光。某天,他半調子的上司大瀧一郎(豐川悅司飾),突然派給他一項任務,竟要他遠赴美國聖莫尼卡擔任國際廣告節評審。不過喜一郎的一口爛英文又怎麼有辦法讓他在每晚的派對上跟別人對談如流?於是他拜託熱衷賭博的美女同事大田光(北川景子飾),假冒成他的妻子共赴廣告節。大田起初拒絕,但想到會場和賭城拉斯維加斯近在咫尺,於是勉強答應了請求。

廣告節盛大開幕!此時上司大瀧打電話給喜一郎,聲稱如果公司的竹輪廣告不能得獎,就要把他解僱!但這支無聊到讓人翻白眼的竹輪廣告,顯得這要求既蠻橫又無理,也讓喜一郎頓時晴天霹靂、不知所措。同時,喜一郎還得面對敵對公司的菁英,以及不擇手段的各國評審。喜一郎唯一的武器,似乎只剩同事鏡先生(Lily Franky飾)所傳授的私房秘技,以及他對廣告那份純粹又忠誠的熱情。身處歌舞昇平的異鄉,私下卻勾心鬥角的廣告戰場,喜一郎能否在工作與愛情的兩端,作出人生最關鍵的評判呢?

故事想當然爾是非常簡單的走向,妻夫木聰就是個老實人,一路上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往往事情就會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跟現實狀況背道而馳,不爆雷也猜的到最後他愛情、事業兩得意。

電影在帶到聖莫尼卡前,導演用了許多知名演員當過場角色,加藤亮、竹中直人等,到了美國還有玉山鐵二。在故事的進行中,貓叫聲代表好吃的謊言在尾聲讓派對現場喵來喵去;妻夫木聰為了和北川景子在美國能吃到好吃食物所背下來的英文對話在最終評審中拿來當做演說;豐川悅司的大聲公傳說果不其然是評審長當年志同道合的夥伴。這樣的操作手法讓我想到三谷幸喜,當然在手法上並不是完全一樣,不過那種豁然開朗故事流程以及一堆演員當龍套的驚喜一直是三谷幸喜電影給人的喜悅。而這部電影卻出自資歷尚淺的永井聰之手,不免讓人期待他未來的作品會有多大的可能性。全片試圖表達廣告界競賽的黑暗面,在愛情跟廣告專業上並沒有太多著墨,整體非常輕鬆容易欣賞,是部很日本的微浪漫喜劇電影,推薦給晚上沒啥事想輕鬆一下的夜晚,配竹輪一起吃會更棒!


【金枝走演‧美麗台灣】


超級開心,真的是超級開心!第一次看舞台劇是這麼開心,不只是因為故事劇情引人發笑,而是在台上的學長賣力的演出,身邊的老母不時看的笑呵呵,沒有發生在中山堂打瞌睡的慘況,一連串的結合讓今晚特別開心。

金枝走演‧美麗台灣是一個讓人很感動的計畫,自2009年開始,王榮裕導演推動「金枝走演‧美麗台灣」全台巡演,透過贊助募款,將劇場藝術推廣到台灣的每個角落,編織歡樂時光、創造美好記憶,讓藝術種子在寶島上遍地開花。(以上完全copy自其粉絲專頁)到了今天台中潭子的場次,已經花了六年,達到116場了,距離全台鄉鎮市區共356的總額還有一段路程要走,但是看演員們跟工作人員充滿熱情的態度,就算還有500場等著演出,我想他們還是會保持著永不放棄的精神吧!

今天演出的劇碼是「可愛冤仇人」,故事以三零年代到七零年代的流行歌曲為背景,透過各對佳偶的感情路,配合千里跟紫雲的主軸串起了擁有絕妙笑點的復古情懷。在主持人出場介紹今天表演的劇是「新劇」(台),應該就勾起三、四、五年級生的回憶吧,因為我爸四十一年次,他說這樣的戲碼以前可以在內埔劇場連續演個十天也不為過。簡單的愛情故事,透過演員誇張的肢體動作與帶有時代感的語言,把在場觀眾拉入一幕幕回憶相紙裡。在看戲的過程中,旁邊的大姊不時跟著演員唱,當然也會有說這首我沒聽過,利用共同回憶讓觀眾們看的如痴如醉,並帶出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有情人終成眷屬」,在白色情人節的這天,不知道帶給多少觀眾甜蜜的夜晚。



回家的路上,爸媽在討論演員的生活一定很辛苦,並不是每個劇場演員都能夠有高收入,薪水可能只求溫飽。特別像是這樣的免費演出,老闆可能還要努力生錢,為了下一場的預算在哪裡而煩惱。藝術工作者是如此令人尊敬,他們用盡全力在台上表演著、舞台下練習著,而收入只能端看進場的觀眾有多少。在某種程度上,劇場人員像是被動決定自己的未來,許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著他們的明天,想到這裡就應該向這些辛苦的劇場工作者深深一鞠躬。

台上今天的田橋仔是我高中的社團學長,看到他認真表演的樣子,實在是非常帥氣!用心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是多麼的閃耀!萬分感謝,給了我們一個很「愛神」的夜晚。







PS:金枝走演的演出訊息可以到他們的粉絲專頁去尋找喔,另外,金枝演社也是有售票的舞台劇,詳情可以到他們的官方網站上去查詢。大推薦!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trailer music/預告片配樂】



原本只是要寫Zack Hemsey的預告片配樂,然後再提到一點Thomas Bergersen,結果在網路上查到太多資料,一時半刻也消化不完,我就儘可能的表達我想表達的訊息,請大家見諒。

全面啟動(Inception)當年預告片的配樂不知道引誘多少人去買原聲帶,直到發售的時候才知道那麼好聽的曲子居然不是Hans Zimmer所寫,而是由Zack Hemsey操刀。


除了這首Mind Heist以外,去年星際效應預告裡的配樂使用Thomas Bergersen在Sun專輯裡的Final Frontier,一樣讓許多人以為會在電影原聲帶裡找到這一首配樂。



回到預告片原聲帶這個話題,由於好萊塢產業分工精細,預告片屬於片商外包的一環,因此專門為了預告片或者是廣告音樂的公司應運而生,包含audiomachine、 Immediate Music、X-Ray Dog和Two steps from hell都是相當知名的配樂公司。根據網路上的資訊,包含百度或維基都提到這些因為這些公司主要對口單位都是製作公司或廣告公司,一般消費者是不可能購買到這些音源,但是在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消費者反應下,部分配樂公司也會釋放出幾張專輯讓樂迷們解饞。

預告片配樂來源除配樂公司製作外,還有從市場既有專輯或者其他電影配樂中擷取,最後才有可能是真實電影配樂。這四種類別的配樂各有不同的實例,但我腦細胞今日額度用完,有機會再補好了@@

PS:我原本還想分享電影私刑教育(The Equalizer)裡最後丹佐華盛頓在下雨的賣場中,拿起工具解決壞人一樣由Zack Hemsey在The Way那張專輯裡的Vengeance,這張專輯很好聽,有饒舌、有音樂還有很重的節奏感,容易把人的情緒帶起來。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Drinking Buddies/酒友行不行】



昨天夜裡看了酒友行不行(Drinking Duddies)這部電影,故事是在敘述Olivia Wilde飾演的Kate和Jake Johnson飾演的Luke,兩個人是啤酒工廠裡的同事,感情好的不得了,但是身邊都有屬於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彼此就僅止於好朋友的關係。最初看Olivia的電影是在TRON:Legacy裡的Quorra,除了因為她是劇中女主角外,加上她的臉型較為方正,我對於數位世界的想像就應該有稜有角,當時覺得這個選角真是太棒了。男主角Jake則是美劇New Girl裡的Nick,不用考慮整個就是諧星的形象。Anna Kendrick飾演的Jill在這部電影裡很單純的就是一個理想女友的好形象,會做家事,在學校當老師同時還在進修碩士學位,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

故事主要在探討男女關係,不是那種對於兩造雙方時不我予的肥皂劇,Kate怎麼就是沒機會跟Luke在一起這樣的美國程又青與李大仁的故事,而是很平淡開放的陳述出兩對情侶的相處,而當其中不同性別的異性好友在尺度上的拿捏略顯模糊的同時,他們是怎麼去應對。故事的結局極度開放,不知道Luke有沒有跟Jill結婚,也不知道Kate跟Luke有沒有超過朋友這條界線。這部電影要說劇情深度倒也談不上,要說演技的展現也有點牽強,爬文後得知這種電影手法被稱為Mumblecore,是由許多相對不為人知的演員以及低廉的預算,依靠演員對白與情緒來撐起整個故事的電影流派。

打到這裡驚覺,誠如維基上的說明,這部電影如果把主要演員抽離,便會通篇白卷。也就是因為這樣,酒友行不行更多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縮影,當然,因為國情不同的關係,他們的生活型態跟我們或許有點差異,但是在情感上的問題與生活方式的縮影還是很容易讓自己投射代入。



試問,有沒有這樣一個好朋友,可以讓你跟她對話就像是跟自己說話般輕鬆自在。
PS:這部電影使用的音樂都很嬉皮,適合配著啤酒聽。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House of Cards/紙牌屋】



連歐巴馬都在追的政治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在228前夕推出第三季,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飾演的Francis Underwood這位眾議員在前兩季從原先民主黨黨鞭,在新任總統上任後,沒有給予他當初承諾的國務卿後,展開了一連串的報復。而在報復的路上對權力越發渴望,一路從副總統到第二季結束之後成為了美國總統,在第三季Francis必須面對在沒有民意基礎的前提下,身為總統的他在施政上遇到的阻礙,並隨著任期結束的聲音到來,要如何獲得黨的支持,才能夠順利的爭取連任。

前兩季Francis在爬得高位的過程中,不斷的利用體制外方法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和自己最穩固的合作夥伴Claire Underwood一搭一唱,唆使自己的幕僚長去做骯髒的情報收集,為了權力可以付出一切的劇情就是紙牌屋最扣人心弦的橋段,觀眾永遠不知道Francis可以為了自己的目標犧牲多少代價。

重點擺回第三季,這季的國際問題是對抗俄羅斯的普丁,以約旦河谷為斡旋主體,同時帶出國際組織聯合國的問題,包含常務理事國的否決權以及國際維和部隊背後的真正意義。在國際情勢上不免可以發現,以伊斯蘭激進組織(ISIS)或者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來看,國際上的問題越來越多是跨國且充滿各式意識型態,他可以是政治、宗教、經濟等各式因素,重點是絕對不會是單一國家可以面對與處理的。Francis這次就是在西方國家在以色列、阿拉伯一帶的防衛問題和俄羅斯的協商中遇到了許多原先不需妥協,卻因為想像與現實的落差,而必須背棄自己的政治理念,為了妥協而妥協的變調過程。


再來談Francis的政治理念,他一心想要追求歷史定位,所以無所不用其極的試圖推動美國就業法,美其名是要讓全國人民不用擔心沒有工作可以做,但背後犧牲掉的是國家建立許久的福利制度,試圖打破大家對美國夢的現有想像。到這裡會懷疑Francis不是為了權力才當總統的嗎?怎麼會有政治理念可以去討論呢?見下圖。



Francis在紀念公園裡佇足許久,看了歷代偉人的所作所為後的表現,讓我相信Francis仍有其對政治的想像與渴望。第三季故事也是因為這樣開始讓人看的有不是很乾脆,到底要當政客還是政治家?這要從Claire開始說起。身為第一夫人Claire對自己的工作已經沒有任何期待性,和Francis結婚28年了,Claire也對自己的生涯有所嚮往,駐聯合國大使就是她對權力渴望的展現。

衝突就因為這樣開始了,Claire在政治實務上並沒有經驗,於是受到各方抨擊,帶有私心的Francis正因為過分相信自己的老婆,於是在與俄羅斯的對話上落到了絕對落勢。總統與總統夫人都想要自己處於領導地位的情況下,無堅不摧的拍檔像是空氣進入血管般令人擔心。

對於第三季不免因為有過多期待而產生失望,而失望或許也是這一季要給觀眾鋪陳也說不定,畢竟下一季合約都簽了。Francis的人性若有似無讓人看得很疑問,對權力的完全渴望以及對代筆作家的坦誠太過衝突,雖有以美就法為緣由,但有時有點牽強阿。再者是Francis對追求目標的作法,明明知道太過嚴厲的言論有可能讓自己的狀況更糟,卻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可以對自己的合作夥伴頤指氣使,當他背叛的時候,又因為Claire的幫忙讓民調回升,既然如此當初一開始幹麻不直接抬出太座呢?

本季大綱為1.Doug在處理上一季留下的爛攤子。2.Claire追尋自我。3.民主黨黨內初選的過程。4.俄羅斯人的鴨霸。比起前兩季,陰險的橋段少了許多,但是在人格的討論上倒是多了許多著墨。總的而言,能夠在小螢幕上看大螢幕的演出水準是紙牌屋第三季不容錯過的最大原因了。

PS:本季在選舉上有不少篇幅,推薦看由Ryan Gosling主演的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配角都是奧斯卡等級的助演喔。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杜鵑的呼喚/抽絲剝繭/ 羅勃‧蓋布瑞斯(J.K.羅琳)】




去去武器走不是史崔克的招式,掃帚跟飛天車也不是史崔克的交通工具,這裡沒有那個人,卻有殺人兇手與一堆有關係沒關係的角色,J.K.羅琳的推理小說,一寫就兩本上市了。史崔克是個失去一支腳的退伍軍人,身為搖滾巨星兒子的他,獨自開了間事務所,又在人力資源公司的誤打誤撞下派了個漂亮的助理羅蘋,兩個人在沒有什麼默契的情況下就這樣推出了兩本小說。

身為推理小說,J.K.羅琳的故事裡角色稍嫌多了些,角色多到我會搞混,但是每個角色又花很多的形容詞去形容他們,所以某方面看起來這些配角又極為立體,可惜角色過多的狀況下深度就沒有那麼足夠。既然無關緊要的配角都有那麼多篇幅了,那主要的偵探史崔克呢?從「杜鵑的呼喚」裡對他的了解,和極漂亮的女朋友分合16年後終於一刀兩斷一直到「抽絲剝繭」卷末對前女友結婚後的態度,史崔克的反應始終如一,既然這個角色不會讓史崔克有推理上的幫助、事業上的開展、情緒上的起伏(我指是因為...所以...),這樣這個角色的目的何在?羅蘋跟未婚夫的爭吵也橫跨兩本小說,和史崔克的莫名情愫容易讓人看的出戲。


頁數與字數都很多的故事龐大的像是尾大不掉的正統推理小說,J.K.羅琳用很多很仔細的形容詞去包裝,在解謎的過程裡,三不五時的我就會因為作者對角色的描述而展開想像,不是對故事的想像而是對角色的背景有所猜測。以杜鵑的呼喚為例,一說到露拉還是夏綠蒂多漂亮,我就會代入維多利亞的祕密裡的超模,說到VOGHE封面是艾瑪華特森就會想到Emma Watson。對這些無用的角色做這麼多想像完全就浪費了這些案件一開始的懸疑,另外故事的敘事手法像是戲劇,事務所除了有主線外還有支線劇情,主支線的重要性差太多了,而且總以為會有手法把這些故事完美地串在一起,可惜了這些角色的工作,太多太雜卻又太不重要。

西方推理有段時間沒有閱讀了,看到那些場景迥異於日式推理也算是換個菜色,J.K.羅琳的推理小說僅止於是打發時間的選項,推薦給有閒錢的朋友。

【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



賽門佩格(Simon Pegg)和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一起演出的輕鬆喜劇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中文翻作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有人說是賽門佩格版的白日夢冒險王,但一路看下來除了賽門偶而會傻掉(看起來有點刻意)以外,跟Walter的秘密生活非常的不一樣,同時故事的韻味也有所差異。

賽門佩格飾演的心理醫生是個非常喜歡規律生活的人,他不喜歡改變,覺得一成不變的日子才是正常的。羅莎蒙派克飾演他的女朋友,不想要有小孩的她負責替藥廠的藥物命名,替賽門打理日常生活是她最快樂的事。因為賽門收費低廉,所以有很多顧客上門,在僵化的問診中,他開始疑問自己是否缺乏快樂的能力,於是他打算用旅行來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接下來的故事就從前往中國開始旅行說起,中文片名所提到的15種方法就是賽門在旅途中從人與人相處的過程裡,找到對快樂的定義,每個人對快樂的感覺有所不同,大家在自己去體會吧。


我最有印象的片段是當那位剛腦部開刀完下飛機的時候說「我不害怕,害怕死亡等於害怕生存」,似乎可以對比成害怕失敗等於害怕成功,好像很有道理。最終故事用愛來畫下一個完美的結局。是個有時間可以輕鬆以對的休閒小品電影。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The Newsroom/新聞急先鋒】




拜對岸網路市場發達所賜,許多美劇都可以在網路上合法收看,像是愛奇藝、優酷和騰訊等網站常可以看到第一手的線上戲劇,除此之外,能夠看到過去幾季作品更是造福社會的一大好事。雖然人人影視的消失讓人感到不捨,但如果可以因此看到更多作品因為版權合法後能夠更即時、更多元的呈現在觀眾眼前倒也不是什麼壞事。

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中國另譯為新聞編輯室)是HBO於2012年推出,由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編劇Aaron Sorkin的作品,全劇共三季25集。故事的開頭從名主播Will為了收視率只做軟新聞數年後,在新聞部總裁Charlie為了想做真正的新聞後,找來Will前女友,過去做過執行製作與戰地記者的Mac重新擔任節目執行製作,進而讓整個團隊了解新聞媒體的使命感,重新打造晚間新聞。

在三季的內容裡,談論到的新聞議題有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槍枝管理、同性戀結婚、擊斃賓拉登、佔領華爾街、波士頓炸彈、維基解密以及媒體製造假新聞和全民記者的議題。當然更多著墨在民主黨、共和黨與茶黨在政治上的角力及影射,因為我不是很懂所以有很多地方也看不出來編劇是否投入太多個人色彩。但撇開主觀意識去看這部影集,可以看到身為世界領導大國在新聞編輯上,必須包含各種面相,同時不只看美國境內,而是宏觀的看待全球的議題,唯有這樣才能告訴我們真正的記者魂是怎樣。

回到新聞媒體這個議題,有線電視台必須靠廣告來維持生計,正因如此,收視率應該是電視台唯一需要考量的問題,但這跟真正新聞的內涵明顯有所牴觸。舉例來說,新聞台寧願花時間去說謝依涵以前多漂亮但是內心養了個魔鬼而不願意在與中國的貿易條例上去做研究,就是因為收視率這個大魔王間接了造成新聞業的墮落與無奈。網路充斥人生的現在,轉貼與分享更是一級戰場,無法核實的來源與內容充斥在各個社群網站,腥羶色的內容獲得大量轉貼,非洲國家的內戰卻沒有人花時間翻譯。八卦記者Nina的登場的那一集很明顯可以看到市場的取向,比起硬生生的八點新聞,人們更願意看推特上的八卦花絮。而從第三季Sloan在訪問名人動向app的開發者對話裡可以明白,當民眾自詡公民記者然後告訴大家明星現在在哪裡用餐,而新聞媒體也可以即刻推貼相關訊息,但是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多少?同時又會帶來多少隱私與安全問題。同理,網路社群沒有一套嚴謹的審查條例,匿名與實名的爭論一直存在,主流媒體的自我把關更彰顯出重要性。


新聞產業的高尚之處在於那份對社會負責的崇高使命感,那應該是流動在從業人員的血液當中,替普羅大眾代謝出值得我們閱讀且需要理解的內容,傳達給我們最為客觀的資訊,提出最為尖銳的問題,讓整個社會更為美好。整部戲劇帶有高度美好的想像,卻很簡單的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正確的事,那就是因為我們決定做正確的事。


最後,一部影集讓我變熟女控(誤)。
看美劇聽音樂分享的是耳熟能詳的The Who - Baba O'riley,出自S1ep10還有CSI NY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