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花博與地方經濟/陽論】-觀光發展、共享經濟、新創與既有 -續


話題接續前篇,來聊聊花博和地方觀光的影響。時間回到那場說明會,在說明會之前,多數后里人對於花博的到來無感,除了受到影響的地方居民,大家的生活並未受到實質改變。我合理推測市府在推動地方居民的參與感,甚至榮耀感上毫無建樹。我擔任青年審議委員期間查詢過社會局招募花博志工的梯次,印象中到了十幾梯次的時候,社會局仍然在有社區大學的行政區舉辦課程,這代表了什麼?展區內的三個行政區並不是社會局志工招募的首選,如果是,那為何不在豐原、后里等地授課呢?是不是因為靠近市區的行政區,志工招募相對容易,故優先考量志工人數,而非試圖召喚在地動能?


當地方民眾無法和花博有深刻連結,那公部門在過去既有的資源串連應該可行了吧?我又必須把時間拉到去年八月的泰安小旅行,當時在台中舊縣區有許多社區參與了文化局所舉辦的台中市社區文化之旅活動,可見展區內三個行政區都有加入,這幾個社區也有在花博官網上露出,但是有人會去參加嗎?

在那次文化之旅的活動上,由於市府補助,讓民眾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去認識社區,目的是讓旅客知道地方文化,同時把這些訊息分享給親朋好友,創造再次旅遊的可能性。今天如果少了補助挹注,很明顯的活動收支絕對無法打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不會有足夠的露出吸引到一般民眾,畢竟公部門網站的觸及率之可笑,人盡皆知。所以要如何活用這些地方資源呢?我認為,應該趁花博期間把資源置入展區內及周邊的社區,類似民間企業開店初期砸行銷預算那樣,定期定時在花博園區有專車開往社區做深度文化之旅的遊覽。比方說,每週二四六、一三五各往不同的社區,利用花博這個標的物把人引往當地社區。以文化局的定價出發,讓社區在這段時間內有資源可以利用,民眾也可以慢慢導向以合理收費換取深度旅遊的養成。

除了既有資源的活絡,地方觀光景點靠一本不是隨處可見的DM是沒有用的,資源盤點、地方旅行地圖等等,那些很容易想到的東西,可以做也一定要做,但是要如何推播出去?當然是靠旅宿業者、餐飲業者!台中對於國人不是過夜型觀光的首選,特別是后里,身處台中北邊,兩條國道包圍,交通實在太方便。過去沒有人知道后里有可以住宿的地方,遑論在這邊有深度旅遊的可能性。今天,趁著花博讓國人到了后里,在地旅宿業者首當其衝的是倡導在地景點的最佳窗口。電視、網路上每天有無止境的線上訂房平台、比價平台在宣傳觀光住宿,住宿儼然成為旅遊規劃高優先順序的考量點,而政府是否該好好利用?

在這段時間,有過幾次旅客到了后里才知道我們這兒值得好好生活,那也是我理想中讓旅客能夠感受到我的家鄉美好一面最大的成就感,這段時間有人在、到后里創業,許多人開始思考在后里生活的可能性。花博應該是后里人認真面對自己生活環境的契機,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理想、創造更多可能。

回到上篇結語,那些關鍵字看來分歧,但如果有開端,肯定可以創造出什麼連結。我認為公部門應該用更深、更廣的角度去切入,打個比方,今天如果政府在推動青年返鄉、社區創生、文化之旅、青銀共創等等,有一個年輕人對於返鄉創業有興趣,那他會不會有可能走到社區創生那一塊呢?我不知道,但有可能。但今天我們所認為的可能,都是建立在一個計畫,你在進入之前必須先想好該怎麼做才能從返鄉做到創生。你覺得是你有可能嗎?今天如果一個對自己家鄉不甚熟稔的青年返鄉,他以一個偽在地人做一些想開創的事業,但是他必須預設自己要走多遠,戴上這樣高的帽子才能讓有關單位注意到,做一些浪頭上的事去獲得政府的補助,以成果為前提的推力只會養出無法自食其力的失敗產物。我們應該用一個長期、具有彈性的視角去推動任何一種切入口,在養成的過程中創造一些開枝散葉的可能,或許時間拉比較長,但有可能會很強韌的把各種概念給抓住,讓個人可以走到群體。

前篇:https://kuohanyang.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