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做工的人/林立青】-沒有然後的然後呢?


我三月初買到此書時,已經到十三刷。在台灣的出版業,一本書能夠賣到刷了又刷誠屬難得,我想除了線上書局的推薦效應外,做工的議題近年在媒體上曝光度,定是增加眾人對這個產業的好奇。特別像是隔閡那篇轉述商業週刊的報導,說泥水工的薪水多好多好,但是年輕人總不願彎下腰去做,好像非得使用誇張的標籤貼在整個世代的人額頭上,彷若這樣就可以解釋傳統勞動力的人力不足。又或是再一次從台灣錢淹腳目的角度出發,去詮釋經濟發展的困頓,反正能夠簡化這個社會的問題把它縮限在跑馬燈或是雜誌腰帶就好,至於探討病灶這種事情就留給其他人去解決。在這樣的社會觀感下,「做工的人」這本書不使用艱澀文字,也沒有附上田野筆記的書,用專屬於他的視角去描述眼裡的社會,把工地風景用極端貼切口語文字繪製,每篇文章後又像是把自己抽離,用一句話下了註解,留給讀者短暫的沉思。



為什麼要用短暫沉思做前言小結呢?朋友在我的Instagram上留下一篇獨立天下的投書『鄭竣展:旁觀他人之痛苦──我的苦難,不該是你的故事』,來來去去我看了四五遍吧,一是驚訝文章裡使用大量的社會學語彙,提到許多作家、思想家,甚至指涉了許多單詞,回頭爬了作者臉書知悉他使用這樣的文字,是要讓人們知道這種貌似高等詞彙並不是某些人的專利。說是如是,標籤化的社會隨處可拾,不只在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上層,連象徵弱勢族群之聲的非營利團體、社運人士更是如此。既然如此,網路上的評論透過難以理解的語言發出,肯定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傳達其思想。

營造業的勞動條件我並不是很清楚,畢竟自己家裡從事的室內裝修,兩造相比下的工作環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而在這半年間有幸和營造公司合作,進了幾次工地逐漸可以理解理想與現實的高度差異,特別是在罰單、調酒、歧視到職傷。勞動場合說排他是很排他,只要在圍籬內一起揮汗的都是朋友,而那些終日頂著安全帽,手不是拿著紙筆就是叉在腰後的就是敵人。簡單的二元對立無不和金錢有莫大關係,領著日薪的勞工如是,壓低成本的各包更是如此,像我們這樣堅守品質與毛利的下游廠商,做營造的工作實在過於冒險,每工兩千五百元的損耗不能隨便開玩笑。我們才六七個師父就有莫大壓力,何況是環環相扣的大小包關係,在這裡特別強調擁有高度專業技術的工作,除了一分錢一分貨外,更欠缺的就是尊重專業,執筆至此,瞬間理解上頭那篇讀者投書,文字推砌出的專業與工地綁筋、粉光的專業,沒有落差嗎?


「做工的人」值得一讀,但是是要用什麼方式去讀?理解這個產業,不可能!改變工作環境,還是不可能!增加就業輔導,需要嗎?建立公平機制,算了吧!如果因為看了這本書開始用上位角度思考如何改善勞工現況,我想都是多餘的,如同投書裡頭的『我的苦難,不該是你的故事』。我認為透過這本書應該去思考,任何授薪階級都是勞工,不是只有那些在日頭下揮汗如雨的人才是勞工。去確立自己的立足點後開始會思考在自己的工作場域裡,一定也是有許多光怪陸離的事在發生,看看自己的勞動條件,想著去如何改善自己才是。為什麼我覺得要這樣出發呢?

我認為,唯有理解自己才能理解他人。當自我開始感受到自己的不可取代性,在職場上的專業技能,在勞動時的辛苦耕耘後,倘若角色變動後才能尊重他人。如果只是以生活的舒適度決定職業別的高下程度,那只是個人的自我滿足,並不會帶領這個社會前進,反倒陷入思想上的窠臼。

我是做工的人,你,不是嗎?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34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