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孤獨的力量/齋藤孝】-孤獨不會有力量,只會讓自己找到力量

2007年應該是我人生中,多數興趣都有好結果的一年。統一獅該年總冠軍,07統一剛好是當打之年,在當時的BBO裡頭用起來算是有幾隻砲的中等球隊,特別是簡單好組易上手;再者,法拉利車手Kimi於最後一站巴西站,和當時持續領先的Hamilton賽到最後一場才分出勝負,完全戲劇化的比賽過程,最終讓Kimi拿到生涯唯一一次世界冠軍;曼聯在2007拿到英超、歐冠的雙冠王,才剛開始看足球的我,就從近代曼聯最顛峰的時候,一路看著他走下坡。此外,那一年我看了52本書,總共兩萬多頁,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能夠生出這麼多時間做這麼多事,此後再也沒有機會感受到如此順遂的人生狀態。


今年下半年,我開始熱衷起閱讀,想要追上以前的自己多一些,到十一月中看了差不多23本書,今年沒有意外可以達到07年的一半閱讀量已經讓我迫不及待,重新感受自己能夠花時間好好閱讀的可能性。但是越來越近的這一刻,我發現,居然連看書都可以有了快轉鍵可以按?中文很奇妙,可以分散閱讀然後在腦中自行組合,我們可以從沒有邏輯性的文字中,去找到其中的關連。也因為如此,高中時看金庸,我可以一次看兩行,反正故事到腦中重新組合就好。這樣講求速度的閱讀方式,跟我現在生活的方式蠻像的,這應該也是現在社會多數人的生活常態吧?多工、速求、有目的性的完成事情等等。很病態的,這是我的生活型態,慢的時候很慢,慢到索然無味,能快的時候,又快到淺嚐即可。到底,在這過程中我得到了什麼?



「孤獨的力量」是我最近一本讀完的書,作者齋藤孝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學者,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書腰上寫著「積極製造孤獨,而不是靠小確幸療癒。」這蠻符合我的想法,所以非常好奇作者到底要如何創造孤獨與反小確幸之間的連結?果不其然,內文並不是全然如書腰所想表達的那樣具有話題性,我想又是一次書商的包裝吧。齋藤孝雖然以「孤獨」為本,描述出如何從孤獨中去挖掘自身力量,同時盡可能的替自己創造孤獨的時間,利用其鍛鍊自己的能力,以利在未來能夠發光發熱。有些許功利導向,也有些知識份子的自我詮釋,但更多的篇章會讓人感受到,自己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越長大越發現,自己其實很難看清自己,大到想做的事情,小到喜歡的東西,仔細想想,是不是沒有一個選擇是可以很直率的說,對就是這個沒錯!人生在一連串的選擇之下,每個路口是否都需要在事前釐清方向,而在事後透過多方驗證來評斷自己的選擇。這樣的過程裡,不乏解析自我,訓練能力等主客觀方法,讓路途可以更順遂些。而孤獨就是讓自己可以合理的迫使自己去做那些看不到實質效益的解離行為,同時強化意識、豢養心靈,把自己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碰撞,得以找到一個平衡點。孤獨的力量不是來自內在,而是外在場域與內在自我的形塑下,來回的過程中慢慢建構出一個自我可以接受,並與之前進的Know how。

這其實是很商業的過程,我們把自我作為一個產品加以詮釋,試圖找到一個最完美的投資方式,作者極度建議透過閱讀去經歷孤獨這段過程然後培植自我,我個人也非常推薦這個方法。閱讀在現代社會是個很難得的興趣,不是說大家不喜歡讀書,而是這段耕耘的過程太過長,不符合投報率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往往會捨棄這樣一個崎嶇的道路,改用其他方式逃避已經面臨障礙的自我。閱讀其實很是神奇,那些作者說的話一旦印在紙上就充滿力量,


這禮拜楊乃文的新專輯上市了,最早露出的「離心力」這首同名單曲,蠻符合今天提到孤獨的狀態,離心力迫使自己離開原本行進的軌跡,從外檢視自己這過程安靜無聲,而不存在就沒有消失的可能這句,無不讓人感受到一個人在孤獨之下的無力感。要如何在孤獨的狀態下,給自己足夠正面的力量前進,同時能有完成目標的積極性與執行力,是一門嚴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文初提到自己在這樣的模式下,有時在閱讀之後不知道得到了什麼,在小說上可能如是,在其他叢書如果也是蠻奇怪的?甚者,看完電影、戲劇、音樂後呢?這應該不是速度的問題,讀完了孤獨的力量後有了些詮釋的空間,沒有好好的消化自己在閱讀後的自我是最大的主因。彷若雕塑般,文如刀、字如鑿,由內而外刻劃出屬於自己的樣貌,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一切光景僅走馬看花,不會在身上留下痕跡,遑論有收穫可言。

小結,孤獨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力量產生,但是在孤獨的狀態下,我們可以思索許多事情,有時大到完成年度計畫,有時能給自己足以前進一步的力量就夠了。一個獨立思考的人,應該理解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自己能做到什麼地步?能走到多廣?用一個人去完成的角度出發,這樣一來所有事情就沒有窒礙的可能,只要自己準備好了,就能開始一場又一場的旅程。只會提問跟找理由不前進,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差異,無法體現孤獨才能完成的美好,一切的討論也只是替自己的無能披上薄如蟬翼的虛假外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