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口袋必備愛情電影,這樣形容這三部曲未免太過矯情,畢竟1994年那時,沒有人會文青長、文青短的去表述小眾電影。花了一夜把三部曲一次看完,彷彿自己也橫跨過這二十年,經歷過了對社會的衝突、女性主義的高漲、環境問題的重視,最重要的是跟Jesse和Celine一起談了場戀愛。
愛情這個議題亙古以來就是個大哉問,電影中的角色用最簡單的二分法幫我們釐清,應該說是用我們熟知的語言,即是男性跟女性的觀點去各自表態,並且隨著時間軸的流動去證明男女關係的維持是伴隨著堅持抑或是捨棄?當Jesse邀Celine在維也納下車時,兩人的對話就不時利用『你們男生總是這樣』、『我們女生則是這樣』一連串的投射作用,試圖去獲得對方的認同,即便明知道不可能,而自己也是因為這樣才被對方所吸引,進而產生了交流。在無需負責任的前提下,這段關係被各自激化,浪漫的因子充斥在每件事上,即便對方有些行為不那麼討喜,卻在動物的本能下,自動選擇無視或包容,而自己則是在這樣的進程中,體認到原來自己可以追尋這樣的兩性關係。直到日出前夕,天真的兩人許下了六個月後再見的承諾,佐以年輕人自以為的自信(用美好的詞藻包裝過),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在廣受好評的情況下,男女主角和導演一同編寫了續集,或許是因為電影的時間跟現實生活相互對應,男女主角在這段時間也可能有了更多人生的歷練,在第二集的角色顯得更加立體,會讓人更知道Jesse和Celine兩個人在九年前的邂逅後,那一晚對其人格的養成佔據了什麼樣的地位。在九年前的十二月,Celine因為祖母去世無法前去維也納赴約,而Jesse的獨自赴約因為兩人沒有留下任何聯絡方式,在各自的心中留下了種子,在九年後的重逢下變成了『如果...,會不會就...』的想像。一整部電影直到坐上交通車後才開始有所進展,從最初雙方的猜忌與避而遠之的感情問題,在Celine對自己失敗的感情潰堤陳述下,兩人才知道,原來不只有我是不開心,經過那一夜,又經過了九年,彼此仍然是互相需要,當時的美好回憶再現。
愛情就是在求個互相了解,有人知道你為何流淚、為何感動,你也會主動的想猜測對方的喜好及想法,蹦的一聲,原來她也跟我一樣,原來不只有我在等待,何其快樂的故事又再度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又過了九年,Jesse和Celine終於共組一個家庭,有一對雙胞胎女兒,以及與他人無異的家庭問題。第三集的故事隨著年齡增長,不再具有那麼多的巴黎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感情維繫的問題,兩個人在一起七年之後,要面臨到工作與家庭(Jesse還有個與前妻生下的兒子)之間的問題。每天依然是24小時,卻要和許多角色去分享,配合著不一樣的職稱還有許多相對應的責任。當你開始覺得不愛對方的時候,是為什麼呢?Jesse和Celine的深度是配合兩性對愛情的觀點去加以建立,在這一集多了許多配角讓兩性的立場多了些廣度,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理解(我想表達的是,其實他們說的,我們也曾說過,我們也會懂過)。衝突在一連串的對話中展現,兩個人的問題也因此開始放大,最終留下的僅剩『結束』還是『繼續』兩個選項,其實我們沒有不愛,只是忘記了愛對方什麼罷了。
天助自助者,對於感情更是如此,我認為一段感情的長久如同添柴火般,在適當的時候總得加點新的木柴,雙方的目標更應該隨著角色的不同加以更動,當柴火灰白時,想想當初點燃的原因,是否又該和對方談場戀愛,或許該回到維也納去也說不定。如同原聲帶裡Still There,Still There這首曲子,出現在夕陽落下時,即便日落,太陽仍然在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