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兩本書,一本是藍佩嘉的「拚教養」,一本是羅里奧康納的「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很明顯的,兩者討論完全不同的議題,遺憾的是,每一次閱讀,都只是讓我想像出更多困境。
前者的煩惱較為簡單,要透過何種的教養方式,才能實踐對孩子的期許?教育子女如同知道世界是圓的,每當以為自己靠近邊界一點,又會有更遠的一處出現。教育就像是對奢侈品的追求,永遠沒有終點。
後者的困擾就難以形容,要把死亡作為結束痛苦的選項,感性上很難接受,理性上又會認為何嘗不是一種可能,書本的內容在腦裡的來回對答,使得閱讀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這本書又不是為了阻止自殺發生,是自殺這件事多年以來,大量田野調查的報告。
其實在買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對自殺這件事的經綸有疑問、好奇。過去曾經在一些悲傷到不行的時候,結束生命這個選項出現了,當在腦中亮燈時總會有拉住自己的繩索,避免自己跨到另一邊。不免反思,如果過去一點點會怎樣?要如何才會讓過去一點點這件事發生?真的發生了會比較好一點嗎?雖然現在的我如此快樂,但以前怎麼會產生這種想法呢?無數的問號讓我看起了這本書。
雖然目前閱讀約二分之一,還是想跟大家分享兩點,第一點「自殺通常不是因為渴望死亡,而是想要結束無法忍受的精神苦痛」,第二點「如果有疑問,請伸出援手並建立連結。我們永遠不該低估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力量。
有興趣的話,我再把博客來連結貼在留言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