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看見台灣】-永遠的齊柏林


如果你不知道台灣的美麗與哀愁,那是因為你從未站在高處看,也或許你從未看見過,我們的島嶼『台灣』。


上面是有約30秒的配樂聽請自行搭配文字。

今天下午和爸媽一起去看了這部入圍金馬獎最佳記錄片的電影,短短九十分鐘裡,說的故事過於宏觀,但主體仍不出疼惜自己身處的這塊寶島,對於普羅大眾來說,能做的地方又有哪些呢?最後再分享我的想法。

電影一開始帶出許多台灣美景,如嘉明湖、水漾森林、大霸尖山等每個人可能都聽過,卻絕對沒有從影片中角度去觀賞過的台灣之美。這些動人的景色讓我開始懷疑,我真的有好好的看過台灣嗎?每次到各個觀光景點總是享受美食、特色民宿的同時,是不是忘記用自己的雙腳雙眼去觀賞這片土地。就在這個時候,吳念真的引言帶出了故事的主題『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利用山林之美、稻作漁獲和台灣特有生物讓我們感受這塊土地的活力同時,影片開始有了不一樣的顏色,而這我想才是導演想讓人們關注的重點。

砂石盜採、不當開發、河川污染、地層下陷等等的問題逐漸在螢幕上對我的心靈造成衝擊,你知道阿里山祝山車站後那赤裸的山壁嗎?你知道雲林沿海這些年來已經下陷一層樓嗎?你知道陰陽海竟然是不肖業者的人為造景嗎?你知道你家後的盜採砂石其實是不需要的嗎?太多平時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我們卻從未認真思考背後發生的原因,孰不知我們已經身處在這個龐大的共犯結構中許久。最可怕的一幕是沿海養殖業利用許多管線從抽取大量的地下水來創造經濟奇蹟,畫面中無數的管子彷彿插在台灣這個母親身上,利用血肉來滿足我們這一代的必須之惡。

當然,如果整部電影都是在敘述這些環境問題,那我們何不看探索頻道或者是政論節目,回到最終,在這塊島嶼上生活的是人,你我才是這塊土地上有所為的角色。旁白中有提到人是這塊土地上的過客,相較之下是否台灣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體,我認為不然。無論過去未來會怎樣,現今在島嶼上的就是你我,有力量改變的也是你我,這部電影的受體也是你我,所以你說我們在台灣的歷史中雖是滄海一粟,但把人的層次拉高,不單指當代的人,把後代的子子孫孫也帶入這個命題,我們這些過客也能在這段歷史中,佔有其地位。

影片中後段帶到許多特色民間習俗,燒王船、媽祖遶境,科技資訊與時俱進,環境開發勢必有其必然性,無論造成多大的污染及傷害,最終我們仍必須承受自己造的業。我試圖用口語化的方式帶出這部份影片想對我說的話『別因為看到這些哀愁,而忘記自己的責任,在這塊土地上有著你我的生命記憶,保護我的同時也是在保護自己的那些回憶』。故事慢慢的讓我開始反思,並在最後用原聲合唱團的小朋友們在玉山上高歌,帶出無窮的生命力與希望。

旁白數次提到不是我們沒有看見,是我們選擇看不見,不斷利用看不見和片名互相映襯。確實,我們在生活中做選擇的同時就選擇了看不見。舉凡到山區住高級會館、購買高山蔬菜、經過發臭的水溝時加速通過,不再思考為什麼的當下,我們就做了選擇。電影不是要你擺脫現在的舒適生活,而是要人們開始關心身旁的事物,這個議題可以延伸到各個環節,我們既然在這塊土地上活著,汲取了養分,當我們長成之日又能還給這塊土地什麼?別認為自己無力可為,這只是為了無為找藉口。

最後,配樂真的很好聽,搭配紀錄片無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