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For you,My dear friend】




最近在讀兩本書,一本是藍佩嘉的「拚教養」,一本是羅里奧康納的「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很明顯的,兩者討論完全不同的議題,遺憾的是,每一次閱讀,都只是讓我想像出更多困境。

前者的煩惱較為簡單,要透過何種的教養方式,才能實踐對孩子的期許?教育子女如同知道世界是圓的,每當以為自己靠近邊界一點,又會有更遠的一處出現。教育就像是對奢侈品的追求,永遠沒有終點。

後者的困擾就難以形容,要把死亡作為結束痛苦的選項,感性上很難接受,理性上又會認為何嘗不是一種可能,書本的內容在腦裡的來回對答,使得閱讀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這本書又不是為了阻止自殺發生,是自殺這件事多年以來,大量田野調查的報告。

其實在買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對自殺這件事的經綸有疑問、好奇。過去曾經在一些悲傷到不行的時候,結束生命這個選項出現了,當在腦中亮燈時總會有拉住自己的繩索,避免自己跨到另一邊。不免反思,如果過去一點點會怎樣?要如何才會讓過去一點點這件事發生?真的發生了會比較好一點嗎?雖然現在的我如此快樂,但以前怎麼會產生這種想法呢?無數的問號讓我看起了這本書。

雖然目前閱讀約二分之一,還是想跟大家分享兩點,第一點「自殺通常不是因為渴望死亡,而是想要結束無法忍受的精神苦痛」,第二點「如果有疑問,請伸出援手並建立連結。我們永遠不該低估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力量。

有興趣的話,我再把博客來連結貼在留言處。

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DAD】

        老爸的運動神經元退化已經超過半年了,做了許多檢測,跑了幾間醫院的神經內科,還是找不出有效的治療方式,看起來要和這個肯定會持續惡化的疾病好好相處,希望在生命盡頭的那天前,可以出現一些奇蹟。

        最一開始老爸說著手無力的症狀,毫無警覺性的我,純粹覺得只是老人家一時的不適,絲毫不放在心上,隨著慢慢影響到生活,三個月後的老爸開始尋求醫療中心的協助,當然,不覺得會這麼嚴重的我們,從家醫科慢慢依照醫療分級的階段,好不容易在榮總做了幾天的檢測後,開始發現大事不妙。第一次的報告顯示不出什麼答案,醫生要我們三個月後再去,同時提醒我們要做物理治療,搭配針灸或其他中醫的療程也沒問題,在這段執行醫囑的過程下,原本沒事的左手也出現了類似的退化症狀,我們又到了中國醫尋求另一個神經內科醫師的建議。

        簡言之,運動神經元的退化有著很多可能性,Google的訊息無一不是導向漸凍人這個我們較爲認識的疾病,那是一個有保存期限的疾病,打開瓶蓋就開始倒數五年的疾病。即便努力理解老爸不是漸凍人,但醫師也無法保證會不會有相同的結果,在診間聽取說明的我,只能在爸媽看不到的角度,速速拭去眼角的淚水,我還沒有想跟老爸說再見,一直以來都很健康的老爸,怎麼可以這麼突然的拉起人生的最後一幕呢?

        將近四十年和爸媽的人生回憶,不斷地在這幾個月於腦海上演,長期記憶不甚佳的我再怎麼認真回憶,也理不出些頭緒,能把握的終究只有現在。今天早上,女兒對阿公說:「阿公以前可以抱我,現在生病手沒有力,不能抱我了。」老爸苦笑回:「對啊,阿公的手受傷了,等好了之後再抱妳。」女兒童言童語道:「現在一一長大了,阿公手沒力不能抱。」旁邊聽著的我不免替老爸感慨起來,覺得老爸也是努力正面了,與其想以後抱不了,還不如慶幸過去曾經把孫女摟在胸前。別執著自己失去的,看著現在擁有的,這樣的人生有趣多了。希望我能這樣想,老爸能健康點,生活能順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