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和朋友聊到歐洲跟美國,如果旅行的話要去哪裡?不知道為什麼打從內心的不想去美國,朋友如此說道。在三十一歲那年去美國玩耍的我,心想可能是歐洲國家眾多,如果出去玩,文化底蘊或許厚些,這個聊天就這樣放置一旁,話題到哪裡去了,記憶到也沒那麼清楚。 不甚喜歡旅遊的我,被問起了當年為什麼要到美國玩耍,一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二是我想這種說走就走的旅行,聽起來很酷。完全符合自己的膚淺特質,好像很好玩、好像很酷、這女生好正,只要錯過那個當下,泡沫旋即破滅,所以得抓緊些。
到了漁人碼頭附近的水族館,走到章魚的玻璃箱那,很自然的跟導覽人員用驚呼的語氣說「TACO!」,換來一臉黑人問號(導覽人員還是個金髮歐巴桑),我再次強調了「TACO RIGHT?」,沒有意外的她說了一個類似「阿特趴斯」的單字,我到現在還是不會拼。走出水族館後打了通電話給朋友,立刻分享這個笑話,在自己的笑話記錄本上又多了一件事。
仔細想想,我不喜歡旅行或許是對於未知的可能感到害怕,反正有金錢與時間這種理由,可以說服自己推諉旅行這件事。而又如果真的開始旅行,又忍不住規劃、安排很多自己可能覺得會很酷的事,在旅行的標籤下,可以很自然地逃避卻又真實的做自己。有點像是在舞台上的感覺,喜歡又不說,扭捏又想前進的華人特質,在自身一覽無遺。
我沒去過迪士尼樂園,但到旁邊商場倒是走了一回,拿了個第一次到迪士尼的胸章,朋友的朋友帶著遊覽了一圈,頭上這頂星際大戰的帽子,從克里夫蘭到了台灣,跟著我去加州晃了一圈,最後卻忘記在台灣高鐵上,有這樣一張照片,對它也算是給了個交代。當然,沒有意外的,它誕生於中國。
我沒去過迪士尼樂園,但到旁邊商場倒是走了一回,拿了個第一次到迪士尼的胸章,朋友的朋友帶著遊覽了一圈,頭上這頂星際大戰的帽子,從克里夫蘭到了台灣,跟著我去加州晃了一圈,最後卻忘記在台灣高鐵上,有這樣一張照片,對它也算是給了個交代。當然,沒有意外的,它誕生於中國。
最後,如果時差存在的目的是把情緒分佈在各個時間讓全世界的人共享,當亞洲的人在悲傷,美洲的人就充滿著希望,反之亦然。在這樣的前提下,GMT+8的我,是不是比起另一半的人早品嚐了滋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