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游銘出生的那個年代,台灣處於黨國政治的時期,在社會、學校裡無處不見高壓統治的影子。身為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扼殺自由想法的政府,處於極端不平等的地位,在這個時代成長的呂游銘內心極度掙扎,紀錄片裡講述到當他讀書時,下課時在教室畫畫,同學在一旁圍觀推擠造成有人受傷,因此而被記過,同時禁止他在教室畫圖。難以想像這樣充滿活力的雙手,被時代背景囚錮下,是如何成長亦保有自己天馬行空的思想。
裡頭有個片段讓我特別有印象,呂游銘在講述自己出社會後從事室內設計的那個時期,自己設計了一些家具,在展場上有人就大剌剌的拿出卷尺量起尺寸,數週後就在知名家具行看見他。也說到自己的設計作品,被國立編譯館未經允許的直接印製在課本上,旁邊對照的還是水深火熱的中國同胞。他說,那時在台灣的人覺得自己是過客,反正過一陣子就要回到台灣海峽的另一端,於是大家短視近利,無心發展細緻的產業。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國族認同的討論,這個議題居然這樣藏在紀錄片裡,看似雖小,卻引起漣漪。
了解自己是哪裡人有不少做法,最近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面向在社會上發酵,特別是從西元1949年後開始詮釋的台灣,慢慢確立的我們這輩面對台灣,有更紮實的底座可以出發。我認為呂游銘先生的作法,或許不是很宏觀的談論「作為一個台灣人」該怎麼做,但卻是很多人可以學習的做法,那就是記錄下從你/妳開始有印象的一切吧。
紀錄片尾聲提到了呂游銘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作品「想畫.就畫.就能畫」,這部榮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的圖文書,是呂游銘先生用來紀念自己生命裡的第一支燭光,他的恩師亦為他的朋友,台灣兒童文學知名作家鄭明進。透過畫出自身與其恩師互相成長的生命歷程,去闡述屬於他的時代風貌,台灣人的形體就這樣被描繪出來,我們的歷史記憶也這樣建立而起。
童夢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OOD.fil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